当前位置:主页 > 查看内容

慧远大师的修行历程:一生三次与佛的亲密接触

发布时间:2024-05-02 11:25| 有837位朋友查看

简介:六年后,慧远大师在精舍打坐时,见到阿弥陀佛正在打坐,佛身高大,充满虚空,左右两侧站着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刘志敏和莲社中已先出家的僧俗弟子在佛的侧前方,他们拱手……

刘祝民(352-410 年),字诚之,号仲思,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幼年丧父,侍母至孝。他专攻老子和庄子的学说,不随便涉足当时的世俗社会。起初,他在政府中担任武官,当时的王公大臣都先后推荐他升任其他官职,但刘承志坚决拒绝。当时,慧远大师住在庐山东林寺,修持念佛三昧,刘承志便去跟随他。

慧远大师说:"你有显赫的官职,为什么不做呢?" 刘承志说:"晋朝固若金汤,众生危如累卵,我为什么要做官呢?" 当时,南朝刘宋皇帝刘裕因刘承志不服官禄,称他为 "遗民",以赞扬他的高尚品德。与此同时,一些信仰纯正的学者,如宗炳、雷次宗、周旭之、张晔、张协、毕应之等,也纷纷来到庐山,追随慧远大师修行。

于是大家在西方三圣像前,营屋创办莲社,共修净土法门,由刘承志刻石立誓,其文曰."因果变化之理既明,则去来生死之迹甚显。动流感生之理既与事实相应,则善恶因果之报在所难免。知人身难得,速失人身,沉沦六道,方知世事无常,生死紧迫。明白了三恶道的报应在迅速地互相毁灭,知道了恶趣的凶险和难以自拔。这也是面向世间的圣人晨兴夜寐,孜孜以求解脱的原因!

"所谓不可思议的境界,只能通过感觉而非观照来达到。如果能够感知真实的事物,那么再遥远的道路也近在咫尺。如果追求的是不具有真实性质的东西,那么就没有目标。今天,我有幸在没有任何阴谋的情况下对西方极乐世界有所感悟,并撰写了一篇文章,以表明我们的真实信仰,自愿流露我们在天地之间的感受。

这些机缘巧合的征兆便在睡梦中连接起来,于是便有百余位圣贤齐聚一堂,共同完成了这一心中的喜悦之情。群贤毕至,如云雾缭绕,光芒四射,圣贤之会犹如天作之合。因果报应必须与理性相协调,这样的大事单靠人力是无法实现的。诚然,正是天地之诚,暗中相助,才使得诸子百家得以齐聚一堂!

"然而,可悲的是,众人的出身、德行千差万别,善根、福德也不一致,虽然早上大家都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目标,但到了晚上却各怀心事,即使是同宗同源的道友,也不尽相同。因此,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和旺盛的精力,命令所有的人整理好衣服,前往法堂,以便大家能够统一思想,将心放在不可思议的极乐世界(西方净土)上。我发愿,所有和我一起修行的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对于那些因率先往生净土而脱颖而出的人,请不要独自徜徉在高耸的云端,而忘记照顾那些仍在深谷中沉溺的人。

"瞻仰阿弥陀佛的绝世仙容,让我们的心胸豁然开朗。蒙昧的妄识被真心点醒,粗重的身形变成莲花化身的殊胜妙体。依托八功德水中的莲花,在七宝行树荫下赞叹阿弥陀佛。翱翔于天地之间,衣袂飘飘,身轻如燕;徜徉于微风之中,花香袭人,忘却岁月沧桑。低头向三界大道致谢,昂首傲视天宫,告辞三界。引导万灵继承净土之道,遥指大觉者阿弥陀佛为归宿,若能实现这一理想,岂不宏大而深远?"

"之后,刘澄来到西林涧北,自设禅房,专研佛学深义,同时严守戒律,作《念佛三昧诗》。住了半年后,他看到阿弥陀佛在禅定中金光普照大地。又过了十五年,他在念佛时看到阿弥陀佛,以白光抚身,垂手示意,以示安慰和引导,刘承志说:"如何能得佛来摩我头,以衣盖我身。" 他说完这句话不久,阿弥陀佛摸了摸他的头,拿起袈裟披在他的身上。又有一天,他梦见自己进入七宝莲池,看到青白色的莲花,池水清澈透明。一个头顶圆光、胸前有卍字的人指着池水说:"这是八功德水,你可以喝。" 刘承志喝了这水,觉得非常甘甜。当他醒来时,毛孔中散发出一股奇香。然后他对人们说:"我往生净土的因缘到了!"

于是,他请僧人诵《妙法莲华经》,诵经者近百人。刘志敏对着佛像焚香,反复礼拜,祈求道:"因为释迦牟尼佛的遗愿,我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这香要先供养释迦牟尼佛,再供养阿弥陀佛。然后,再供奉《妙法莲华经》。因为这部经的功德,我才能往生净土。我愿与众生同生西方净土"。说完这番话,他告别大众,睡在床上,面朝西方,双掌合十,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 年),他五十九岁。

六年后,慧远大师在精舍打坐时,见到阿弥陀佛正在打坐,佛身高大,充满虚空,左右两侧站着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刘志敏和莲社中已先出家的僧俗弟子在佛的侧前方,他们拱手对慧远大师说:"大师,是谁先发心念佛的,怎么来得这么晚? " 七天后,圆悟大师圆寂。

东林传-出三藏记》节选

慧远大师的修行历程:一生三次与佛的亲密接触


参考资料

推荐图文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