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查看内容

追寻真谛: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的爱情传奇

发布时间:2024-04-17 10:27| 有978位朋友查看

简介:说了这么多,释迦牟尼佛,也就是当时的悉达多太子,只是想劝普贤王不要贪恋世间五欲,不要贪恋人天之乐。另一位大臣回到摩揭陀,向普布达国王报告说,他应该迅速前往太子现在……

悉达多王子和普布达国王(二)

保持根基 远离五欲(二)

宽运法师关于佛七的开示

普贤王,为了保住太子。他愿意放弃王位、金钱和土地

当时,太子缓步而行,走遍了王舍城,一个个乞食完毕。他从王舍城出来,渐渐来到盘瓠山,山脚下有一泓清泉,太子就在水边坐下,正念观想。吃完饭后,他整理好衣服,洗净手脚,准备上到盘髻山顶的南面,寻找森林和树木,选择好的树木中铺上草床,然后面向东方,以正念端坐,在地面中央结足,正襟危坐。国王派来跟随太子的两位大臣,其中一位离太子不远,坐在太子前面。另一位大臣回到摩揭陀,向普布达国王报告说,他应该迅速前往太子现在所在的地方。当他来到山前,看到太子坐在一棵树下时,满心欢喜,全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他下车步行,走到太子身边,问太子:"是否真的有四大安康,少病少烦恼?太子用含蓄柔和的语言回答说:"节哀顺变。的国王毗婆娑罗王不太明白,就对太子说:"比丘仁智,我现在见到你,非常爱慕,所以想请问你,仁智现在年轻力壮,正值壮年,身体又好,正是游玩遨游的时候,为什么却厌恶离开王宫,出家为僧,独坐空山?若是这般模样,只应搽红檀香,不该穿这袈裟衣裳。你有一双治世有余的手,随时可以饮尽百味,怎么能拿着荷叶四处乞食呢?" "如果你是出于对父亲的爱戴和尊敬而出家,不想夺取父亲的王位,我可以请你到我的国家来,我会供养你五欲六尘,供养你婇女中所有的钱财,让你什么都不缺。如果你愿意辅佐我,我可以把半个国家交给你统治,甚至把整个王位都给你。为什么?仁慈的僧人,身体柔软,不应该住在空荡荡的阆苑里;如果坐在地上的草席上,久而久之,身体就会受到损害,恐怕会生病。你可以留在我的国家生活,直到你的父亲老去,然后回到自己的国家继承王位。因此,我希望你能爱我,同情我,接受我的建议。普布达国王接着说:"此外,过去的神仙都说过: 少时先有欲,中年求富贵,老年弃家学佛法。如此,方能万事具备。如果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搞各种欲望,不求财富,这就是身憎,也叫盗,会破坏身根,难以被人接受。另外,仁波切,如果一个人年轻时想求法,但却执着于五欲的根,直到年老时,心才会思惟佛法。只有到了晚年,内心认为斩断一切,便能收摄诸根,心也随之谦卑下来,心才会静下来。还有,我亲爱的朋友,世间的年轻人在安逸的时候,看不到远方的道路,有很多缺点。但人到中年,气血衰弱,纵欲过度,就像一个人行经荒野,停下来叹息说:"我已经走过了这个地方。因此,如果你正值青年,正处于放纵之中,就应该随心所欲,多寡随心,随心所欲地接受自己的欲望。"

普布达国王接着说:"仁波切,如果你觉得年轻时难以返本还源,如果你希望行持佛法、热爱佛法,你也可以按照仁波切的家法祭天;因为这些祭祀,你将能够生到天上。还有,亲爱的,过去的国王们,戴着珠宝冠冕,装饰着自己的身体,祭天、修法、建立无碍的集会,或进入山林,行大仙人之事,以求解脱。仁者可效之。顺时而动"。普贤王如是,以种种譬喻语言,种种方便,来劝说太子。

他回答国王说:"陛下。你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这种话就像一个不聪明的人说的话,而不是世界之王说的话。如果大王是真心实意地善待我,那么这些话对我既无益处,也无慈悲之心,甚至对我有害无益。世间多奸人,无慈悲之心,犹如富贵怯懦;若欲利天下,当教如昔日相承,谓之友,谓之长。凡人见友,至死不离,三业平等,此为善知识。我的意思是说,当我们有钱有势的时候,谁不能成为朋友识呢?若人得财,依法处置,不令散失,亦是善知识。这些宝藏不是世俗的宝藏,而是我们心中的宝藏"。

修道之人之所以求道,是因为他畏惧生老病死。我想寻求解脱。

王子接着说:"陛下,您应该知道,我今天之所以出家,是因为我害怕生、老、病、死,想要寻求解脱,所以才有了这幅僧人的形象。我的家人和眷属,我爱他们,尊敬他们,难以割舍,他们为我哭泣,为我流泪,或为我放弃生命。我背弃了他们,来到了这里;因此,我不再贪恋世间的五欲"。"我不怕毒蛇,不怕天上的雷电,不怕地上的烈火,不怕旷野的狂风,但我怕五欲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诸欲无常,如强盗盗贼,窃取一切功德,虚空无实,如幻如化,现于世间。世人妄想不觉,以为实有,以心逼行五欲"。

追寻真谛: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的爱情传奇

太子接着说:"陛下,过去有一位转世的国王,名叫那虚沙,他统治着四天下和多罗国,度化了所有的天人,但他不知足,因此又堕落到了世间。"还有一位梵天阿修罗王,他曾获得王位,但因为不如帝释天,所以被篡位了。帝释获得王位后,又被那休沙王夺回;那休沙王获得王位后,又被天上的帝释夺走。这就是天界和人界,起起伏伏,无常无我。如果一个人有智慧,他就能思考和观察,无常的境界瞬息万变,有什么可靠的呢?只有住在山林里的神仙,吃的是各种草药、草根、果实、花叶,穿的是树皮或动物尸体的皮毛,身体跛得只剩下皮和骨头,他们追求的是解脱世间的一切痛苦,追求的是涅槃解脱,追求的是无为解脱。如果被五欲纠缠,未来必将堕落。因此,谁有足够的智慧去贪恋这种快乐呢?如果贪恋五欲,那就是自找苦吃"。

王子接着说:"陛下,您要知道,在欲望的境界中,对美味的渴望是和谐的原因,那些没有智慧的人不知道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会遭受巨大的痛苦。他们来世会更加痛苦。因此,有智慧的人不会取欲。如果你看到有人修习黑业,遭受巨大的痛苦,你就应该放弃一切欲望,以求安宁,不要为了享乐而做任何事情。如果放纵欲望,心就会自由;如果自由增加,就会造作恶业;如果恶业成就,将来就会堕入地狱。即使过去修了大苦行,现在也会因为欲望的种种享乐而无法守护,结果就会堕入地狱"。如果一个人有智慧,就应该这样想: "世间和诸天都是幌子,都不是真实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还要贪恋这天上的一切果实呢?只如草木之露,毒蛇之首,空林尸骨,妇人长子之肉,如梦如幻,如火之聚。诸如此类的苦,无时无刻不在遭受着各种苦难的迫害。因此,有智慧的人不应该爱慕心灵"。

太子接着说:"正如各种论著中所说的那样,过去有一座弥勒城,城中有一位瞽目国王,名叫提头来沙王,他虽然没有眼睛,却生了一百个儿子,个个聪明伶俐。国王的弟弟有五个儿子。叔伯兄弟共一百零五人。当他们的父亲死后 他们互相争夺王位 并互相残杀" "就像在须弥山下 有一对阿修罗兄弟 他们爱上了一个玉女" "互相厮杀 伤重而死"

放下五欲之乐 不要执着于人天果报。

说了这么多,释迦牟尼佛,也就是当时的悉达多太子,只是想劝普贤王不要贪恋世间五欲,不要贪恋人天之乐。

也就是说,当普贤王如来和韦提希夫人向佛祖祈祷时,佛祖与他们有缘,因为普贤王如来在没有成为国王时,曾发愿供养释迦牟尼佛--因为他们之间有特殊的因缘,所以《观无量寿经》的整个故事才得以展开。释迦牟尼佛与普贤王如来之间有很多对话,从这些对话中,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是在劝我们放下身心,放下五欲,不要执着于人天果报,因为人天果报都是不圆满的。换句话说,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才是真实的、真正的、不可退转的,那里有各种七宝和大功德,所以我们都应该求生西方净土。

如上所述,释迦牟尼佛对普贤王的王位、金钱和王国无动于衷,这说明佛陀出家是真正为了了脱生死。这正是佛教徒的修行追求。我们念佛的目的也是为了了脱生死。通过以上案例,我想让大家进一步了解释迦牟尼佛和《观无量寿经》。因为释迦牟尼佛和普贤王如来之间有很多对话,我希望通过他们的对话增加你们的信心。我们要好好念佛,因为念佛法门是普透三根、圆摄一切利益的法门。今天,我们有机会听法念佛,就应该脚踏实地,好好珍惜。佛法是内在的,所以我们要言行一致。所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把握当下,努力念佛。阿弥陀佛 待续


参考资料

推荐图文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