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查看内容

深入剖析《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七讲中的精华

发布时间:2024-04-21 09:34| 有485位朋友查看

简介:如果佛说极乐世界在东方,而你问 "。但是,由于极乐世界的四土可以横贯、融合在一起,所以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是化身佛、法身佛、报身佛。其实,在十万亿佛之外看西方极乐世……

佛说阿弥陀经》要义解说(第 7 讲)

好,请阅读下面的经文。"尔时,佛告舍利弗长者:从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彼土有佛,号阿弥陀,今正说法。"

深入剖析《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七讲中的精华

好了,这是 "入门次第",又称 "别次第"。净土的往生方法被称为妙法,它是不可思议的,一切都建立在佛陀的果位觉悟之上。因此,我们地球上的任何人都无法要求它--我们甚至连做梦都不敢想。于是,释迦牟尼佛观察到与会大众善根成熟,便不问自说。他直接唱出了永恒极乐世界的名号,作为开示的序言。佛陀讲经说法时,一定要有足够的智慧,观察到会大众的善根是否成熟,是否能够信受佛法。如果众生不能接受佛法,那么讲了也是白讲。所以,我们现在用智慧来看,要让大众听闻净土妙门,得到四种利益。这四种利益是世间悉地--欢喜的利益、能得善根增长悉地--生善的利益、灭恶的利益、得第一义谛理的利益。因此,不待弟子们发问,他就自己发起并宣说。此经即为本经的开示序言。

好,这个开示的前言非常不可思议。这个 "二有",我们说天天念《阿弥陀经》,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当时,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长者--"从是时来","是 "是指示代词,指的是这个娑婆世界,从这个娑婆世界的西方横跨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叫极乐净土。在极乐净土中,有一尊佛名为阿弥陀佛,"现在说法"。他不是过去佛,也不是未来佛,而是现在佛,正在讲经说法。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能够亲证此事,能够披露此事,在法界中是一个伟大的因缘。我们后面会讲到,十方诸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能够在五浊恶世成佛,这是何等的不容易;成佛之后,又为众生说了这个极难的法门,这是最不容易的--"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证悟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是什么呢?藏、释、道、密四教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但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这样的答案:境界 所以首先是 "佛告舍利弗长者",这有四悉檀的利益。我们了解净土法门,是从观机说法这件事开始的,最后引申到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佛陀讲经说法的四种技巧,称为四悉檀。四悉檀,我们弘法的人必须了解它的一些意义。悉是普度的意思,檀是布施的意思,是四种普度众生的方法。第一个是世间悉檀,世间指的是时间,世间指的是空间,时空状态下的众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你要根据众生在这样的时空里的根性状况来说法,让众生体会到欢喜的利益,这就叫世间悉檀。然后,对于个人的悉地,你要观察他多生多劫的业力种子,使他的善根种子能够增长;这就叫做个人的悉地。然后同时要观察他哪些业种是恶的,要对治恶的业种和习气,断除他的恶,这叫对治悉地。然后,通过前面的三种善巧方便,最终通达的是他的心源,也就是第一义谛,通达的是入真如的利益,这叫第一义悉檀。第一义谛的利益舍利弗是佛陀的首座弟子,智慧第一,所以把他放在第一位。先对首座弟子讲这个圆融妙法,这是从佛法中自然产生的,叫做世间悉檀。好,舍利弗智慧第一,大众--无论是僧团还是白袍--都佩服他,那么舍利弗长老就能信受净土法门,哎,大家都会跟着他走,--这就叫为人悉地。然后,舍利弗长老相信净土法门,并为那些不相信净土法门、非常傲慢的人做示范。"你们看到我有多傲慢了吗?舍利弗已经信了净土法门,而我还不如舍利弗尊者有智慧。"他自惭形秽,就把原来的邪知、邪见、那种傲慢转变过来了,这就是所谓的对治悉檀。舍利弗尊者,他属于听闻教,听闻教属于小乘佛法;然后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属于大乘佛法--大乘圆顿法门。因为声闻教只承认这个世界上有释迦牟尼佛,下一尊佛是弥勒佛。他甚至不相信十方无量劫有无量佛,而声闻教也不相信这一点。舍利弗尊者身为闻道阿罗汉,却不相信十方无量劫中有无量佛。接着,"从西方来,已过十万亿佛土",告诉我们要指方立相。这就是直接表明西方极乐世界的住处在西方,指的就是这个广场。然后空间距离是十万亿佛土。十万亿佛土是什么概念呢?佛土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是佛陀教化的区域。就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娑婆世界而言,它有三个层次乘以千的概念。首先看一个小单元,叫一四天下。一四世界,就是说有一座须弥山,东、南、西、北有四大部洲,日月围绕须弥山转,外面有一座铁围山。这就是所谓的一界或四界。那么,一千个这样的四分之一个世界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乘以一千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它的三倍乘以一千,就叫三千大千世界。那么你看,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天文概念,我们根本无法想象,非常浩瀚。我们是地球人,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有这个由三千大千世界组成的世界的距离是十万亿。这是我们用天文学的概念--光年的概念--都无法想象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空间距离。乘以十万亿这样的概念,它就非常遥远了。非常遥远,这是基于凡人生灭心的空间概念,因为我们的心太狭隘了。在法身大士--菩萨眼中,这十万亿佛刹的距离也是非常近的。所以我们看《华严经》,里面讲到华藏世界的二十个世界,第十三世界里面有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的微尘数世界,在这些世界里面,其实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也是非常接近的。现在,关于极乐世界的方位概念--这个西方,这个空间--不要执着于它一定是关于什么的。有人问:"为什么极乐世界在西方?为什么不在东方?" 易大师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不好"。如果佛说极乐世界在东方,而你问 "为什么在东方?而不在西方?" 这岂不是自欺欺人吗?其实,在十万亿佛之外看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西方;而在十一万亿佛之中看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不就在东方吗?那么永恒极乐世界的 "极乐 "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享受。尤其是,这种 "极乐 "超越了苦乐的对待。那种绝对的对待,那种不二的状态,就叫做极乐。这种极乐世界在有些情况下被称为 "苏摩提"--梵语,在有些情况下被称为 "安息",在有些情况下被称为 "和平",在有些情况下被称为 "知足",在有些情况下被称为 "宁静"。所有这些名称都代表了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那个世界没有痛苦,那个世界的身心都极其平和、稳定。从国土来看,极乐世界分为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相庄严土、常寂光土。关于这些,我们可以说很多--清净与污秽的因果、业力的对应。但我们需要明白的主要一点是,这里所说的极乐世界是凡人和圣人共同生活的净土。这样,当你出生在那里时,就可以与所有善人生活在一起。在其他凡圣同居的世界,很难见到炉中圣人、观世音菩萨、大菩萨,更难见到诸佛菩萨。但在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圣人都在这里。好,"有佛名号阿弥陀",这是表达了永恒极乐世界的正报神名,也就是神格。那么,阿弥陀佛这个正报神身就有法身、报身和化身。这里还有很多需要讨论的地方,但我们要明白,这里所说的阿弥陀佛正是在凡圣同居的极乐净土中显现的化身,也就是他的报身和法身。这是从往生者的修德角度来看的,凡圣同居土中的佛是化身佛,而觉悟土中的佛是报身佛。但是,由于极乐世界的四土可以横贯、融合在一起,所以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就是化身佛、法身佛、报身佛。

在这里介绍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也有四悉檀的好处。那么,首先,从世界悉檀来说,它确实显现了真实的境界,让十方众生有了求生的地方。如果说极乐世界是一种显现,那么我们怎么去呢?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无处可依。在这里,必须明确有两样东西: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这就是所谓的世界释迦牟尼。这些话是佛说的,千经万论都是佛的指示,让我们这些散乱的众生有一个专门求生的地方,让我们的心能够安定下来,这叫世间悉檀。标出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告诉我们这不是海市蜃楼,也不是权巧之城,更不是我们凡夫众生攀缘心所显现的幻境,也不是声闻教的偏真涅槃,更不是其他教的不中道处。特别指出这样的实相境界,就是要破除一些邪魔外道和小乘人的偏见,这就是治邪--治悉地。这就是治邪--治悉地。标签揭示了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 "圆成实性的显现"--即显现 这就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是正等正觉的佛,他不是过去已经灭度的佛,也不是未来没有成就的佛,他是讲经说法的佛。那么,传达 "我今信愿称名愿往生,一去就能见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速得无上正等正觉 "就很重要。如果他不是 "现在说法 "的佛,我们要等他修行成佛,那我们心中的根基就不稳固;如果他是过去佛,现在已经灭度,那我们一去就会踏空。这就是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他是一位现身说法的佛陀。展示极乐净土和佛陀的 "二种存在 "是对信仰的劝勉。这个世界不是普通的世界,不是淫秽的国度,而是极乐世界。这是一个没有痛苦、只有极乐的美妙国度,是我们实现往生净土愿望的地方。然后特别提到佛的名号 "阿弥陀佛",暗示我们在修行中要持名念佛。佛、法、僧三宝具足:称念阿弥陀佛,是佛宝;讲经说法,是法宝。佛、法、僧都是从极乐世界的实相--实相的体性--中显现出来的。从这个实相中产生了信、愿和称名,这表达了本经的目的,也就是我们上午早些时候谈到的宗--明宗。那么,当你完成了信、愿、称名的修行之后,你一定会在弥陀愿力的引导下,临命终时往生极乐世界。华开见阿弥陀佛,听闻佛法,证悟佛忍,得种种神通,得种种总持陀罗尼,迅速成佛,这就是功能作用的体现。那么这个 "二有 "又把佛陀证悟的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佛陀的法界,把它摆出来作为我们业力凡夫所缘的境界。十法界中,唯有佛法界最崇高、最清净、最庄严。当是佛的法界,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时,我们的整个心念就是眼前的佛的法界,不再与九法界的事物有缘,更不与六凡法界的事物有缘。这就是这部经典直接告诉我们的教相。这两节经文虽然简短,但其意义却非常深远。--庚寅五月大安法师在温州太平寺


参考资料

推荐图文

随机推荐